樂隊篇

The Hertz 訪談・1/我自由唱出詩句
記得以前,聽人講着什麼改變了自己一生的歌、什麼徹底地撼動過自己生命的樂隊,我心裡亦總是不以為然。縱然聽過許多樂壇經典、見過許多震撼過自己的作品,從來都未曾有一隊樂隊令我有過「啊,就是他們了!」的感覺—— 直至年半前我遇上了 The Hertz 的音樂。 音樂的玄妙之處,大概是它能夠讓每個獨特的個體從共鳴間都能找到某個知音人吧。尤其身為一個不時都從他們的音樂看到了自己的人,我特別想借幾篇的人物專訪 ——作為一種自我探索、作為一個成長故事的記錄也好,好讓他們能夠帶着自己的頻率和聲音,向着此刻湊巧讀着這段文字的每一個你,展開一場關乎音樂而觸及生命的隔空對話。 滋養生命的氧氣 相傳在赫茲樂…
The Hertz 訪談・2/誰又喪癲喪唱着我歌
偶爾指頭懸浮在鍵盤上空,我都會質問自己:創作的意義究竟何在?近來讀到鍾耀華的一篇散文,他對創作這件事的形容令我印象深刻: > 「世間有各種波動,聲音是波動其中一種展示形態。血液流動有節拍,氣息吞吐有鬆弛,眼神閃爍有光暗,各種展示的總和,化成每個血肉之軀,把生命力波動出去,遇上波幅接近的人,產生共鳴,震盪着這個世界。」振動然後共振、共振然後共鳴,這無非就是創作最原初的核心?上次跟他們談過音樂的意義,這次容我帶着(半個)創作人的身份,再跟就連名字都與頻率息息相關的 TheHertz,探討一下創作其實到底所為何事。 創作的初衷 觀乎他們三年來十多首的作品,The Hertz很少寫到什麼…
The Hertz 訪談・3/就放空暢遊到盡頭
無論是從《千世書》一筆一畫逐格繪畫的動畫 MV 還是帶着美式漫畫風格的字體 logo,大概留意開 The Hertz 的人都不難發現到他們的動漫影子。 「我由細到大已經係動畫迷。」問到作品中的動漫色彩,主音 Herman 主動承認責任:「應該係火影開始,但真係追漫畫就係小學追 OnePiece,我覺得佢都影響我自己幾深嘅。」 可能正因如此,聽着五位成員分享自己的經歷,我自然會逐漸覺得:他們三年以來的成長故事,其實跟《海賊王》亦有點兒相似。 後獅子山的漂流之旅 《海賊王》這套陪伴許多 90 後成長的動漫,講述着主角路飛夥拍幾位沿途結識、志向相近但卻性格各異的同伴的一段探險之旅。Her…
The Hertz 訪談・4/同合唱聲線再壞也不錯
一連幾篇訪談,跟 The Hertz 討論過音樂、創作以及他們三年以來的旅程,來到訪問尾聲,我們無可避免亦談到了當下大家所身處的時代。 畢竟這一代的成長故事,無可奈何總是跟時代糾纏不清。從 2018 年因為一時 band 癮作祟而成軍、直至 2019 年 6 月首隻單曲《阿喪》面世,他們大概從沒有想過:伴隨樂隊冒起的,竟然會是一個時代的徹底傾沒。 見證成長的三部曲 跟許多人一樣,2019 年的《末日快車》是我初次認識到他們的作品,當時最吸引我的是歌曲壓抑的氛圍:不斷循環兩個和弦的鐘鈴仿似哀鳴着某些黯淡的信念,延綿的低頻、機械的鼓聲恍如勾勒着時代不斷倒退卻又無法逆轉之宿命,尾端後搖式…

樂迷篇

The Hertz 訪談・5/From All Frequencies(上)
大概是覺得沒有價值,向來音樂訪問甚少會將焦點放在樂迷身上。但若然音樂的意義是創作者與聽眾一同創造的話,一個完整的樂隊書寫,亦總不能無視每位「音樂傳心師」的聲音。 因此,作為系列尾聲,我特意訪問了三位不同年代的 The Hertz 樂迷,希望藉着他們的頻率,可以拼湊出樂隊以至樂壇更加完整的一塊頻譜。 曾幾何時的樂隊潮流 提到大師兄 Roger,大家或會想起《哲學有偈傾》某位節目主持。直至我們在 The Hertz 一次演出偶遇之前,我一直不知道除了哲學以外,他原來還是位資深的音樂迷。 他成長的年代,正值八十年代樂壇的黃金時期。尤其當時未有太多娛樂、居住環境又沒有現在那麼封閉,他形容…
The Hertz 訪談・6/From All Frequencies(下)
若然樂隊創造音樂,那麼樂迷創造的就是音樂的意義。延續上回的樂迷訪問,這次我跟大師兄 Roger、九十後的 Finn 和零零後的 Mollisa 談到,在他們眼中 The Hertz 究竟是一隊迸發着什麼意義的樂隊。 遇見 100% 的赫茲樂隊 自達明一派解散後就沒有留意香港樂壇的 Roger,兩年前偶然望到唱片鋪放滿本地唱片的角落,才發現時下的樂隊生態原來如此蓬勃。 「我第一首聽嘅係《末日快車》,好耐未試過聽到一首歌係咁特別。」無論是主音 Herman 搶耳的假音還是樂隊偏向 funk 的曲風,Roger 認為他們的音樂總是一聽就會令人印象深刻,但易入口的同時又不會太過普通而庸俗;…

訪問後記

The Hertz 訪談・7/人的聲音願繼承
對很多人而言,音樂的意義不過只是娛樂,在乎情感上的發洩、聽覺上的刺激,然而音樂由始至終最吸引我的,始終是那份來自人文的温度。 所以除了歌詞這種文字,我素來最愛看的就是人物訪問。大概去年七月,一連讀了幾本新聞特寫的著作,我突然忽發奇想:一個完完全全從人文角度出發的音樂訪問,可能嗎? 訪問的理念 在村上春樹云云著作之中,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他為了記錄 95 年東京地鐵沙林毒氣事件而寫成的《地下鐵事件》。因為不滿當時傳媒總是將「施襲者」與「受害者」置於二元對立、將所有受害者歸結成一團面目模糊的「無辜市民」的報道手法,他在事發翌年訪問了 62 位襲擊的受害者。 他如此闡述訪問的理念:「我…